慈禧太后和曾国藩,这两位在清朝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扬帆证券,如果他们暗中斗争,到底谁会占上风呢?谁的手段更狠毒?虽然最终两人都未受伤,但却有一个名叫马新贻的人因此丧命。那这个死去的人,究竟是谁的棋子呢?慈禧和曾国藩,最终又是如何较量的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慈禧太后如何掌握大权讲起。她能掌控朝政,最关键的原因是当年给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利用这个亲儿子,慈禧太后成功地以傀儡皇帝为支撑,独揽了朝中的权力。
而曾国藩的权力来源,则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凭借镇压太平军的战功,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事实上,慈禧和曾国藩的较量,正是从太平天国灭亡那天开始的。
展开剩余84%两人的斗争根源之一,就在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圣库”。圣库是一个储藏天京城所有财物的巨大宝库,里面的金银和粮食对曾国藩来说,极为重要。湘军攻占天京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下令查找圣库,并放纵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即使是同胞的太平军,百姓也并未幸免。这种血腥的行为,也没有人加以制止,曾国藩也没有出面干预。可以说,曾家兄弟在这一行动中,确实走得非常“狼狈”。
圣库虽然找到了,但里面的钱财几乎所剩无几。曾国荃的慌乱,使得民间开始流传曾家兄弟贪污宝藏的谣言,甚至有传言称,他们有意用这笔财富“黄袍加身”当皇帝。尽管如此,曾家兄弟并未承认这一点,并坚决否认他们贪污了宝藏。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没有追究此事,但她心里清楚,曾家兄弟的军功和威望,已经很难动摇,甚至如果他们真贪污了宝藏,也可以通过功过相抵来化解。
但真正让慈禧感到忌惮的,是曾国藩手中的湘军。湘军完全听命于曾家兄弟,若是与曾国藩对立,清朝的政府军根本不敌湘军。因此,慈禧在这段时间里既不能轻易招惹曾国藩,还必须尽力利用他,最后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
这一职位可谓是肥差,地位相当高。曾国藩上任后,治理地方得力,百姓爱戴,湘军也因此得到了优待。原本在湘军中服役的将领,大多数都在两江地区升官发财。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越来越强大,渐渐地成了地方的“诸侯”,这让慈禧感受到了威胁。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掌权者,只要手握大权,都会对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的人心生不满。于是,慈禧对曾国藩的容忍开始逐渐减少。
曾国藩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和慈禧硬碰硬,于是他开始采取主动示弱的策略。首先扬帆证券,他裁减了湘军中的一部分人员,特别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同时也撤换了一些功勋卓著的将领,留下了那些普通的兵将。这一裁军举措不仅让慈禧略感宽慰,还大大减少了军费开支。曾国藩懂得政治,明白如果让慈禧满意,他的处境就能更加安全。
与此同时,曾国藩还主动提出辞去两江总督的职务,声称自己年事已高,工作上力不从心,应该让新人上任。慈禧太后见曾国藩如此“懂事”,于是决定任命马新贻接替曾国藩。马新贻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但他的军功并不突出。然而,这一升职无疑让马新贻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他为了搞清楚自己升职的背后原因,亲自前往北京面见慈禧。
慈禧当面告诉他,升职的目的就是削弱湘军的力量,争取让湘军无法再翻身。而且,她还交给了马新贻另一个任务——查清关于圣库宝藏是否被曾家兄弟私吞的事情。马新贻心知肚明,这两项任务都极其困难。他无论如何处理,都得罪了其中的一方。此时,马新贻并没有自己的势力,既没有私人军队,也没有可靠的盟友,他只好独自面对困境。
上任后,马新贻发现自己与南京城中的许多曾国藩的老部下并不融洽。虽然他试图通过出台政策来约束湘军,但几乎没有人听从他的命令,这使得他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渐渐地,马新贻在南京城的威信一落千丈,百姓们开始指责他是个昏庸的官员。
不久后,马新贻在巡查士兵的途中遭遇了刺杀。一个姓张的男子趁机刺中了他,并且刀上涂了剧毒,导致马新贻很快死亡。此事震惊了慈禧,随即展开调查。结果,调查人员认为马新贻的死与私仇有关。然而,许多明眼人都看出,这背后似乎藏着更深的政治斗争。
很多人认为,刺杀马新贻的人很可能与湘军有关,尤其是曾国藩,因为马新贻的行为无疑触动了湘军的利益。曾国藩在此时或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向慈禧传递了一个信号——“不要轻视我们曾家。”这背后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揭开,但马新贻的死,的确让慈禧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总体来说,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权力巨大,但在面对曾国藩这种深藏不露、手段高超的对手时,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谁胜谁负,结果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