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山市大涌镇青岗涌旁的步道上随处可见晨练的居民振兴配资,清风徐来,河面泛起碎银似的粼粼波光,让人流连忘返;南朗生态湿地里,梭鱼草、伊乐草等水草悠然地随波逐流,悄无声息地净化着一方水土;五桂山沙爷河亲水平台的水恰好没过脚面,已然成为孩子们的戏水天堂,摸鱼抓虾,其乐融融……
曾几何时,中山的水污染问题令人揪心。306条严重黑臭水体遍布城乡,严重影响群众生活。2021年10月,中山更因“治水工作部署推进不力,内河涌污染问题突出”被中央环保督察作为典型案例全国通报。
2021年以来,面对严峻形势,中山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下“治水没有退路”的军令状,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把水污染治理作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作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打响治水攻坚战。中山市纪委监委立足主责主业,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做深做细做实水污染治理领域监督,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推动治水攻坚战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从“九龙治水”到“六污同治”
——坚决扛起治水政治责任
中山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随着人口、经济和产业规模的扩张,粗放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水污染问题极其突出。
面对多年来积累的水生态历史欠账和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中山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治水主体责任,推动水污染治理“一盘棋”统筹、系统施治,打破“九龙治水”,实现“六污同治”。全市创新构建“河长+治水”工作体系,党政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坚决扛起治水责任,高标准成立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牵头抓总。市四套班子每位领导分流域、分片区挂点包干河涌。市水务、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联动作战,同向发力。
为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振兴配资,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了“污”上,形成了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建立市镇一体共担主体责任机制——23个镇街均成立流域治水专班,“一把手”任流域长,镇长和市直部门领导任副流域长,协同推进工业污水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治理、小区雨污分流,实现市镇高效联动、跨镇流域共治。
推进初期,在全市16个治水项目全部完成招投标工作、部分施工队已进场施工的情况下,有群众反映治水资金投入大、进度慢、成效差。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山市委、市政府顶住巨大压力,叫停全市治水工程项目,提前开展全面审计,重新估算招标合同、修编未完工项目的可研方案,大幅压减工程资金,优化治水技术路径。
治水的体制机制畅通了,下一步的工作关键在于执行。治水攻坚战,也考验干部工作作风。市委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制定激励担当作为“10+6”举措,抽调4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攻坚治水,对治水干部开展专项考察,建立“一镇一表”跟踪管理台账,锻造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治水铁军。
从动真碰硬到系统施治
——以强有力监督护航治水工作
以往治水进度慢、成效差,一大原因在于施工、监管问题。比如工程设计勘察人员投入不足、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单位管理不善、协调不够,项目推进滞后;工程材料、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长期围而不建,群众出行难等等。
这些问题的发生,与职能部门监管责任、镇街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脱不开干系。
中山市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监督工作组振兴配资,将施工、监管等问题纳入重点监督清单,压紧压实各镇街、各单位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深入镇街、村(社区)治水一线,实地督导水污染治理情况,与相关负责同志面对面谈话提醒,牵头开展治水工程“围而不建”“围而慢建”专项整治,深入查找背后存在的责任和作风问题,落实全周期管理,督促相关单位、镇街追根溯源、系统施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不仅如此,在中山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部署下,2个市委巡察组对17个市直部门、镇街开展水污染治理专项巡察,聚焦治水问题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在市纪委监委的监督下,各被巡察党组织切实履行整改主体责任,将巡察整改与促进发展、完善民生结合起来,对反馈问题逐项跟踪督办,确保整改到位,推动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水污染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和作风问题。2021年以来,中山市纪委监委严查快处涉水领域失职失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共追责问责34人。针对涉水领域腐败,采取领导包案、直查督办、“室组地”联合办案等方式,严肃查处在水污染治理中以权谋私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2022年至今,市纪委监委先后立案查处治水领域违纪违法人员71人(其中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5人),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5人,形成强大震慑。
坚持边查边改、止损挽损,是中山市纪委监委统筹做好查办案件“前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在查办治水腐败案件的过程中,不仅把违纪违法事实查清楚,还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止损挽损,防范重大风险,有力促进治水工作健康发展,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查办中山市水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谢世华案中,对其贪腐问题精准“号脉”,从斩断关系网、利益链入手,发现谢世华和企业老板来往密切,接受宴请和娱乐活动安排,并帮助企业老板中标多个治水项目。经查,谢世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工程款结算、征地补偿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折合人民币近1000万元。
借助谢世华案查办的时和势,中山市纪委监委专门设置以案促改小组,排查全市治水领域工程项目廉政风险点,督促市水务局负起以案促改、止损挽损主体责任。同时,督促公安机关对治水领域涉嫌违法分包、串通投标等违法行为的26人立案查处,严厉打击治水领域腐败乱象,促进治水工程建设规范有序开展。
从“黑臭水体”到“水清岸绿”
——守护群众“与水为伴”的幸福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山把治水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2022年,水污染治理被列为市人大“一号议案”,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十件民生实事。纪检监察机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重点工作,严惩“蝇贪蚁腐”,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引导,凝聚干部、群众、企业家同心同向发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进村入户开展治水宣传,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引导群众忍住阵痛、支持配合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社会志愿者行动起来,争当“河小青”、护河我先行,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创新建立“村民监督协调员+四方举牌验收”的监督管理治理模式,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方案设计、工程监管、项目推进、竣工验收,相关经验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
“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围碧水涵青天”“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明代大儒黄佐,用极富画面感的诗句,描绘了古香山水蕴天成的气质美。
如今的中山,水环境逐渐改善,一批污点变亮点的示范河涌、绿美河涌陆续建成,河滨夜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实实在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岐水复清流,香山添绿韵。数据彰显丰硕成果: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来新建管网6000多公里,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铺设管网3000多公里,有效补齐管网短板;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时的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45%提升到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升至96%;12.2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一批治水示范河涌、绿美河涌纷纷亮相。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水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中山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巩固扩大治水成果,促进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双提升,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提供坚强保障。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讯员 粤纪宣 钟继宣振兴配资
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